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阶段。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并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学管理,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临床合理用药》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限选课程,以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目的。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运用临床药理学基本原理,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做到安全、有效、合理与经济地用药。由于课程涉及内容理论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近年来教研室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纳入教学改革研究进行了应用与探索,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固有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及教材为三个中心体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与学,教师负责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使用的教材多为学校和教师指定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差,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已有的知识观念,促进知识构建,推动自我完善。在学院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为进一步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服务,教研室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具体包括:在学习目标上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并兼顾个体差异;在学习方式上紧密联系实际整合学生需求;在学习活动中非单纯依赖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权;在学习评价中鼓励学生参与,以促进和改善学习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
1.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设计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是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学生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接受能力及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了解学生最终学到什么。教研室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在教学设计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是以为重庆市区县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临床合理用药课程理论教学仅27学时,为切实提高学生对常见病、慢性病的药物治疗水平,以满足学生未来实际工作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确立了以涵盖基本药物与基本药物政策,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用药,以及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教学内容。在学习需求方面,由于学生已完成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教学大纲中对涉及基础的内容如药物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与机制等仅要求学生了解,而对药物临床应用与评价、不良反应与防治、药物相互作用、用法与注意事项等则要求熟悉或掌握。
2.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教学工具,因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高度的便捷性等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理想的环境。2015年以来教研室依托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及其移动端“优慕课”,开展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移动学习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查看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口历等基本信息,还可下载教师授课课件、相关视频、文献资料等课程资源,并可参与完成在线课程作业、答疑讨论、课程问卷等课程活动,便于学生对课程进行自学。此外,在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下,教研室先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试题试卷库及在线测试、微课建设,与传统课程形成互补,使得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多样。
3.优化形成性评价,服务学生发展需要。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心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活动。准确、有效地形成性评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研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的,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把形成性评价纳入教学计划,探索了以课堂出勤与纪律、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考核、课后作业与在线测试、微课教学与互动答疑等形成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多角度、多阶段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医学教育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通过推进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学习,优化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目的在于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必须是学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研室将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药物治疗水平。